渔村花冠:非遗蟳埔簪花在新生代手中绽放时代新韵

在蟳埔村晨曦微光中,黄丽泳的手指如蝴蝶般穿梭于发丝之间,挑针引线,细密缠绕,一朵朵鲜润的春花仿佛从她的指端生长而出,凝固成头顶的灿烂星河。这份头顶绽放的春色,是蟳埔女的魂灵之饰,是蟳埔渔村传承千年的非遗密码。

髻顶生花,渔港风情:蟳埔簪花围的文化史诗

   蟳埔簪花围这门“顶上”艺术,远非寻常发饰——它如同一部簪花的海洋文化史书。当地七旬老人蔡淑兰手指灵巧地盘起层层发丝,插入那支已磨润了岁月的枣红色骨笄作为轴心骨架,随后如写诗一般,将一簇簇含笑、素馨或绢花串起,在发髻上围叠出繁盛花冠。每一环鲜艳,都浸染着蟳埔女迎风踏浪的坚韧,也寄托着向海而生的祈福愿景。这种独特的花海发式,连同蟳埔人“海蛎壳作厝”的建筑奇观,已从市级非遗跃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,成为“海上泉州”一道不可磨灭的文化风景。


薪火传递:守护渔村发间绽放的千年之花

   然而,如同海风难以挽留,这一簇璀璨也曾在岁月的潮汐中面临凋零之虞。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变迁,年轻一代梳起这种繁复发饰的机会日益减少,部分传统手艺技法也面临失传风险。

   为了保护这发髻上的春天,蟳埔村展开了一场时间与记忆的赛跑:建设专题文化展示馆,以实物和影像封存簪花围的灵魂;建立完善的传承人梯队培育机制,让技与艺有所依归;定期开展传统婚俗、祭海等沉浸式文化展演活动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当地政府为蟳埔村量身制定了整体性保护规划,将簪花技艺与渔村民俗、建筑遗产有机融合,让非遗不再是标本,而是活着的渔村呼吸。


绽放新枝:传统花海在网红时代重焕生机

   文化保护非封闭式藏珍,蟳埔人深谙此道。近年来,顺应“国潮”复兴与文旅融合趋势,蟳埔村大胆创新,打造“簪花围”文化名片:“三月三”成为一年一度的簪花民俗盛宴,游客至此皆可“化身蟳埔女”;同时扶持村民在古港畔开设簪花围体验馆、摄影点,让传统技艺转化成可感、可体验的渔村风情。

   这场“发髻上的乡村振兴”成效显著:如今的蟳埔村,渔港古韵、花漾人潮相得益彰。据泉州市文旅局统计,仅龙年春节假期,蟳埔接待游客即达数十万人次,文旅收入较前呈现跨越式增长;簪花围体验更是炙手可热,村中常年开设的数十家簪花体验馆,成为渔村一道生气蓬勃的文化产业风景线。

   “簪花在顶,如肩承非遗千钧。每一套挽插于游客发间的花环,都是一个流动的博物馆,”黄丽泳正为新一批年轻人讲解要领,让这一项由海风与花朵交织的艺术绽放永恒活力,“这是根脉,是责任,也是奔向未来的起点。”

   在古老渔港与现代潮汐的交汇处,蟳埔人以繁花作笔,书写着古老技艺在当下重生的鲜活篇章,让千年文化在每一个步入渔村的步履间,绽放出穿越时空的时代光华。

(记者:黄薇蓉)